7月7日至11日,商院“古巷共治・红街红研”实践团队的11名同学组成5支调研小组,奔赴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19个社区,围绕“党建引领下的民主协商与公共精神培育”主题开展暑期实践。五天里,队员们通过座谈访谈、实地走访等形式,近距离观察社区治理实践,深化对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理解。
7月7日,项目启动会在白纸坊街道会议室召开。欧美无码 教授朱蓉、指导老师潘萌,街道工委副书记倪铮、党群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及19个社区副书记出席。朱蓉教授介绍了调研团队情况与研究重点,强调以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项目(简称“党服项目”)为切入点,挖掘党建引领下民主协商与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。倪铮副书记欢迎实践团队,介绍了街道治理格局与党服项目成效,希望同学们“带着问题来,带着成果走”,双方就调研细节沟通,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。
实践团依据“五维探索”计划,聚焦党建引领社区治理,围绕“探索协商共治机制、挖掘治理亮点、总结居民参与模式、提炼党建经验、形成理论宣讲主题”梳理创新实践。团队面向社区工作者、党员骨干、居民代表等开展问卷调查,与街道相关单位座谈,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,形成访谈记录40余份;与倪铮、建功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马懿玢等进行专题访谈;完成“党建引领聚合力,共建共治暖民心”主题宣讲3场,传播治理经验。
调研发现,白纸坊街道正构建“微网格、微议事、微服务”三微一体治理模式:以楼栋为单位划分368个 “微网格”,吸纳多方力量任 “微网格长”,实现 “人在网中走、事在格中办”;依托 “小院议事厅” 等平台建立 “居民提事、网格议事、社区决事、街道办事” 闭环机制;通过党服经费实施 “微更新” 等项目,解决居民 “关键小事”。该模式激发了居民参与热情,形成“党建引领、居民主体、多方协同”格局,为超大城市核心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经验。
实践团队将19个社区划分为5个片区,组建了5支调研小组开展调研工作,各小组分别针对不同社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后治理问题、党服经费作用、公共精神培育案例、“共担共享” 治理模式经验、公共空间更新与居民自治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研,确保调研覆盖全面、无遗漏。
五天时间里,各小组累计开展座谈会30余场,访谈了138位社区工作者及145位社区居民,回收有效问卷200余份,形成访谈记录40余份,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,更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了“共建共治共享”的基层治理理念,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,厚植了家国情怀。
实践中,基层治理者的创新与居民的参与热情令人印象深刻。平原里南区社区书记李春梅分享的“楼梯扶手” 案例颇具代表性:社区发现老人因楼梯单侧无扶手行动不便,通过党服经费启动“扶手工程”,施工前组织居民协商,尊重每户意愿,最终“安装一户、满意一户”,体现了党服项目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。
同时,社区工作者也指出当前问题:老旧小区资源有限;部分居民参与意识不强;议事协商涉及利益调整时易陷入僵局;党服经费使用效率待提升等。居民代表则肯定了党服项目的成效,万博苑社区王阿姨表示,社区用党服经费举办丰富活动,及时解决居民问题,增进了居民与社区的信任与联系。
五天的实践虽短,却让队员们对基层治理有了全新认识。正如队员在个人心得中所写:"以前总觉得治理是政府的事,走进社区才发现,每个居民都是治理的参与者。党服项目就像一根纽带,把党组织的力量、政府的资源和居民的需求紧紧连在了一起。"
此次暑期实践,不仅为团队后续撰写调研报告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,更让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,深刻理解了"共建共治共享"的基层治理理念。实践虽已结束,但队员们表示,将继续关注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,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,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。